【電影小常識】「Action!」電影拍板到底是幹什麼用的?(上)

文:立衡

如果要找一個跟拍片有關的道具或符號,除了攝影機本身之外,人們最常使用的大概就是拍板了。在攝影機開始錄製後,有個人先把拍板拿到畫面中打板,導演再喊「Action」,是連非電影專業的人都可以說得出來的流程。而就算不是專業的電影劇組,只要拿著一個拍板,也會讓劇組一下子變得好像專業起來。然而,到底為什麼電影劇組要有這個打板的動作呢?該不會只是為了「看起來專業」吧?

其實,打板的功能很簡單,就是為了要同步聲音與畫面。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專業的電影劇組都是分開錄製聲音與畫面的,所以不像用一般的消費性攝影機或智慧型手機錄影一樣,錄完之後直接變成一個完整的影音檔案,而是分成影片跟聲音兩個檔案(或底片跟磁帶等等),再由後製部門的人將聲音跟影片合起來。為什麼要分開來錄呢?很簡單,因為攝影機太吵了。

電影等級的數位攝影機由於在處理龐大的資料量時會產生大量的廢熱,所以通常會內建風扇來散熱。這些風扇不要說會影響到攝影機上的收音設備了,常常還是現場最大聲的雜音來源。而底片攝影機雖然不會有廢熱問題所以沒有內建風扇,但它們在捲動底片的聲音可能比風扇還吵。如果分開收音的話,收音師就可以找到最佳的收音位置,更靠近演員,更遠離噪音,或者直接別個無線迷你麥克風在演員的領口等,大多都比從攝影機的位置錄音更好。

那麼,這些分開錄製的畫面跟聲音,要怎麼把它們合成為一個影片呢?在不同的媒材上有不同的方法,但是無論媒材,首先都要做一件事:把畫面跟聲音的時間點對在一起,讓影片上的畫面跟聲音同步而不會有任何的延遲。這個動作叫作「對同步」,而由於這個動作的重要性,整個把聲音跟畫面合成的工作通常也就被叫作對同步了。

不要看對同步這個動作好像很簡單,實際上做起來是非常累人的工作。先不管它重複性高(每一個鏡次都要對一次同步,所以同一個分鏡重拍了幾次,負責處理同步的人就要對幾次同步)、毫無創意空間,光是要找到畫面檔跟聲音檔裡面可以用來對時間的「同步點」就很困難了。什麼是同步點呢?比如說,我們可以在一段畫面檔裡面尋找一個會發出特殊聲音的動作,像是一個門被用力的關上,然後我們再去聲音檔裡面把這個門被關上時所發出的「砰!」的聲音找出來並標示起來。這個「砰」聲的時間點與它所對應的畫面檔裡門關上的時間點,就是我們所找出來,可以用於對同步的同步點。然而,要找這個同步點其實很不容易,因為同步點最好有幾個條件:

動作、聲音夠有辨識度 比如說,如果畫面上有好幾道門陸續被關上,那就很難確定哪一個關門聲是對應到哪一扇被關上的門,因為每一個關門聲可能都很像。雖然很多門陸續被關上很罕見,但如果是腳步聲的話就很常會有這種情況。

聲音清脆而且明顯可見動作 如果畫面上沒有拍到門,那我們也就無法知道門什麼時候被關上的了。這並沒有辦法用推測的,因為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秒的誤差,人耳還是有可能聽得出來的。另一個例子是對話:當演員的台詞是「好!」,那我們並沒有辦法確定他是從什麼時間點開始發聲的,因為「好」這個字的嘴形沒有一個明確的動作;反之,如果台詞是「棒」的話就比較適合用來做同步點。

要同時符合這些條件的同步點,其實不會常出現。就算有出現,也要依賴後製人員辛苦的一個鏡次一個鏡次去找。然而,很快就有人想到了:如果說找同步點很困難的話,我們何不自己創造一個出來呢?於是,劇組們就開始在影片的最開頭處打板,讓後製人員能很快的找到同步點來對同步。拍板的型態也是以此目標來設計的:材質是可以發出清脆而足夠大聲的特定木材或其他響板材質,並在響板部分漆上黑白相間的條紋以便清楚辨識拍板合上的時間點。從此,每逢有現場收音的電影拍攝,打板就成了必做的動作之一。

即使今日已經有許許多多不用手動找同步點的聲畫同步方法,即使不用打板也可以靠時間碼同步或聲波比對等方法來對同步,但打板仍然是最保險的方式。只要攝影機跟收音機都有確實錄下打板的瞬間,就算其他方法都失敗,還是可以輕鬆的回到手動對同步的方式。所以,像現在的好萊塢劇組雖然流行的是用iPad上的拍板App來做有線或無線的時間碼同步,這些拍板App還是會在開始計時的時候發出閃光與嗶聲,作為傳統打板動作的替代。

那響板下面的小黑板呢?又有什麼用途?

►【電影小常識】「Action!」電影拍板到底是幹什麼用的?(下)

本文經銀幕之外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彭振宣


常用香料其實是中藥材!16種香料的特點與用途介紹
微博访问量怎么看?揭秘微博流量的提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