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动不动就结拜,但结拜期间更要遵守一些规矩,很多人不知道

山涛拜访了阮籍、嵇康二人,与他们相谈甚欢,相见恨晚,就像是娘胎里的兄弟一般投缘,所以,便有了“契若金兰”。

当然,古人结拜,绝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般简单。

在结拜之前,双方要事先准备好一份“谱贴”,相互交换,并在结拜现场在红纸上写下自己的姓名来路、籍贯八字,以及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的名字。之所以要将自己的祖辈全都写在“金兰谱”上,多半是为了将此事告知祖先:从此以后,我二人便是异姓兄弟了,我的祖先便是兄弟的祖先云云。在写好了“金兰谱”后,这才正式进行结拜,双方按照年龄长幼,在牌位或神龛前磕头烧香,并说出结义的誓言。

那么,“结义”与“金兰”之间又有何关系呢?

《易经》有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要两个人的目标和志向相同,他们联手的力量就足以斩断金属;同心同德的人说出的观点也是一样的,他们提出的主张就像是充满芬芳的兰花一样,会更容易被其他人接受。

并且,在古人结拜期间,亦要遵守一些规矩。

结义的人数可多可少,但一定要符合奇数,这一规矩的形成显然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不过,古代亦有二人或四人结拜的例子。

结拜的多方男女不限,结拜后要称男方为兄弟,称女方为姐妹。一般来说,结拜通常在青少年时期进行,结拜的目的也比较复杂。

有些人是因为与旁人志向相和而结拜,亦有同病相怜或同仇敌忾的落难者结拜的例子,此外,还存在因利益而结拜各取所需的情况。

参与结拜者的身份是受到限制的,结拜者互为宗亲、姻亲的情况禁止结拜,有辈分差距的情况同样不得结拜。若参与结拜者的八字不相投,亦不结拜。

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结拜者:

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刘关张之外,宋太祖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亦是著名的结拜兄弟。不过,从宋初“杯酒释兵权”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包括石守信在内的多名赵匡胤的把兄弟遭到了罢免。由此可见,赵匡胤与其他九位兄弟的结拜实难算作“义结金兰”。

《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亦是结义兄弟,不过,从故事的发展来看,梁山好汉内部有明显的派系之分,天罡地煞之间表面上虽亲如一家,但暗地里却有各自的利益追求。显然,梁山好汉之聚义亦算不上真正的“义结金兰”。

从这里可以看出,义结金兰只是一种友情文化罢了,其本身并不具备约束力。

当时间来到现代,结拜已成为一种巩固友情的形式。真正意气相投的朋友,无需经历“义结金兰”这一仪式,亦可同心同德。若抱着某种目的进行结交,即便结义的仪式感天动地,结拜的双方也难免会因利益纠纷而分道扬镳。

参考资料:

【《宋史》、《水浒传》、《三国演义》、《世说新语》、《天龙八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PanDownload回归!70MB/s!
牧马人在雪地行驶的表现如何?